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梁亮通讯员赵佳莹我要配资
虽然上周就已经立秋,但是杭州的天气依然是“烧烤模式”。
早上8时,蔡万双开始对厌氧罐区进行第一轮巡检,空气中的热气已经开始悄悄蔓延。
“我们经常在户外工作,已经习惯了。”作为一名厌氧系统操作员,蔡万双每两个小时就要到罐区,对厌氧罐底部的各类设备参数及运行状态进行检查。
蔡万双正在巡检。潮新闻记者梁亮摄
每天要爬两趟厌氧罐,顶部温度接近50℃
在杭州临平崇贤街道的镜子山脚下,镜子山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每天都十分繁忙。
作为杭州的第五座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、临平区首座大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,这里每天要接收约310吨易腐垃圾和1100吨生活垃圾,为临平区8个街道等地区提供生活垃圾转运及易腐垃圾处置服务。
厌氧系统能通过微生物发酵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沼气,并用于发电或供热,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,也是实现“变废为宝”的核心单元。蔡万双和班组的其他5位小伙伴,正是这座资源循环工厂“代谢枢纽”的守护人。
“垃圾进厂后都会进行预处理,提油后的有机浆液会进入厌氧罐,并发酵产生沼气。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这个环节的安全以及设备高效运行。”上午9时,蔡万双爬上24米高的厌氧罐罐顶,沿途检查罐体是否存在泄漏、破损、沉积物堆积等情况。
热浪滚滚,罐体外的铁梯被晒得发烫,身着深灰色工作服的蔡万双背后已经有了汗水的痕迹。登上罐顶平台,这里的温度已经接近50℃。即使脚下的钢板滚烫,但蔡万双依然认真地查看着厌氧罐的各组参数,通过罐体的观察窗查看内部浮渣和产气活跃情况并进行记录。
蔡万双正在走上厌氧罐顶。受访者供图
这样的攀爬,下午还要重复一遍。红色的安全帽下头顶已经满是汗水,但蔡万双说:“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。为了确保运营安全,我们必须加强日常的巡检工作,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。”
刚结束罐体检查,马上又到了第二轮底部巡检的时间,蔡万双马不停蹄地开始穿梭于管道与罐体间。
各类管线、仪表以及阀门,蔡万双都一一仔细查看,“高温环境下,厌氧系统的管道法兰垫片、泵机也可能因高温‘闹脾气’。一旦发现异常,就要立即维修。”
虽然顶着一波波不断侵袭的暑气,但蔡万双不以为意:“只要有垃圾运进来,那厌氧系统就不能停,我们的巡检工作也就不能停。”
从快消品行业“跨界”,他觉得这份工作“更有价值”
32岁的蔡万双踏入环保行业已经五六年了,作为班组长的他,是公司厌氧系统的“青年骨干”。
“机器有没有正确运转,我听声音就知道。”虽然是90后,但蔡万双已经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“老师傅”了。班组里有几位刚入行的“新手”,蔡万双手把手带教,毫不吝啬地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。“我曾经也是个‘小白’,也是靠师傅教,加上自己努力学习,才慢慢成长起来。”他说。
蔡万双正在巡检。受访者供图
2016年一毕业,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蔡万双选择了跟专业很对口的快消品行业,“我那时候做零食品牌的门店推广,需要经常拜访客户、做商品展陈等。”
这一干就是快三年。虽然业务能力不错,业绩尚可,但感觉行业“太卷”的蔡万双还是萌生了转行的念头。
该往哪里发展?在他迷茫的时候,有熟人向他推荐了环保行业,这个他从未了解过的领域。虽然不了解,但是跟环保行业关联的“绿色”“低碳”“循环经济”等词汇吸引了蔡万双,“这些都是国家大力倡导的,所以我感觉这个行业还是有前景的。”
就这样,他决定“跨界”。2020年,蔡万双进入了环保相关企业,成了一名厌氧系统操作员。
除了企业的系统培训,蔡万双私下也会抽出时间“恶补”相关专业知识,同时他还经常跟老师傅们学习请教,逐渐从“门外汉”变成了“行家里手”。
2023年8月,蔡万双加入杭州环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。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认真的工作态度,很快他便成为了厌氧班组长,更荣获公司2024年度先进个人。
杭州环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的厌氧罐区。潮新闻记者梁亮摄
“不管是专业技能方面,还是凝聚团队方面,他都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的。”该公司生产运营部副经理刘天施说,蔡万双是一线岗位上亮眼的“实干坐标”,设备巡检总走在最前,工艺调试常常盯到最晚,班组碰上难题,他也总是第一个伸手。
如今我要配资,成功“转型”的蔡万双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。他说:“巡检工作虽然辛苦,但能助力废弃物变成清洁能源,让城市更环保,我觉得很有价值。”
融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